2011年以来,我国“减顺差、促平衡”喜忧参半。

喜的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趋于改善。

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占GDP之比为2.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5%的国际认可标准。

忧的则是,资本净流入的压力不减,外储增长依然较快。

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今年上半年,资本项目顺差同比增长近一倍,交易引发的储备资产增加同比增长56%,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长55%。

但是,从9月份开始情况出现转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

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环比减少608亿美元,这是自2010年5月以来首次下降。

同时,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出现46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管涛表示,“这次外部冲击的延续,有可能令困扰我国多年的持续较大顺差问题得到缓解。”

但是这毕竟是外围环境引起的短期现象。

从长期看,则需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同时由于市场变化难以预料,有必要制定应对国际资本集中流入和流出的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管涛认为,因为国家外汇储备相对较为充裕,在预案设计中,应对资本集中流出的风险留有更大容忍度。

对于存量的外汇储备,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博客)曾指出,外汇储备要回归央行外汇储备的本质属性,将多余的部分分流出去,并收回相应的人民币。

他认为,国家逢汇必买主要是基于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过快,并防止出口乃至经济和就业出现重大波动的目的,其实施不应纳入货币储备物的范畴,而应该由国家纳入宏观政策予以推动。

因此,最合理的选择就是由国家财政收入或发行专项国债予以购买,形成国家专项外汇基金(如增加中国投资公司资金,或者设立专项海外能源基金、支持“走出去”专项基金等)。

实施这种分流后,为避免再产生误解,建议将目前所讲的“国家外汇储备”更名为“央行外汇储备”或“货币外汇储备”,将国家财政持有的外汇储备称之为“国家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