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On Hold后,顶刊连续撤稿***篇论文!”

今年,感觉国际期刊动不动就撤稿,一遇到什么事儿就撤稿数十篇论文,且原因指向统一为同行评审受损

曾经或正在被On Hold的期刊中就曾发生过多起撤稿现象。

比如11月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撤回9篇来自中国多个知名科研和医学单位,撤稿通知中说明:

在出版商调查后各方认为这篇文章的接受仅基于被破坏的同行评审过程。

比如Soft Computing也因为潜在的同行评议受损而发生大规模撤稿。

再如Wily旗下的International Wound Journal在4月份被On Hold后,连续撤回27篇论文,原因直指“操纵”或“妥协”的同行评审……

这一系列的“预警”简直让我们梦回(噩梦)hindawi撤稿事件。

为什么总是事后才发现的同行评审出错?这样对作者何尝不是一种损耗?有的人正常投稿,按照编辑意思进行返修,直至被录用。

结果可能会被连坐撤稿,以致于前期的所有努力打水漂。

小编最近从编辑那里获知到一个新消息,或成为2025年国际新规,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撤稿现象。

为防止伪造同行评议,从2025年开始,系统对于审稿人信息要求越来越多,可能会具体到审稿人的电话等个人私密信息。

该项变更能不能起到预防作用,尚且不好明说。

但官方能有所行动,对我们投稿国际期刊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2024年投稿国际期刊确实比较心累,期待2025能更加顺利吧!!